BG体育_APP下载

BG体育_APP下载

大河奔涌披锦绣

2024-09-19 17:52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出5年来,水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国之大者”,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扎实做好黄河保护治理各项工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中国水利报推出“牢记嘱托·大河五年之变”特稿,全面展现水利系统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与巨大成效。

图片云海之上俯瞰黄河乾坤湾 薛俊 摄
滔滔黄河,气象万千。
黄河远上白云间、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落天走东海……大气磅礴的黄河展现的是厚重的中国。
黄河两岸稻花香、黄土高坡着绿装、河口湿地鸟翩飞……健康和谐的黄河展现的是美丽的中国。
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从《BG体育》到《BG体育》……波澜壮阔的人民治黄实践展现的是奋进的中国。
大河奔涌披锦绣,何以中国看黄河!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沿黄9省区,5年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主持召开3次座谈会,从“推动”到“深入推动”,再到“全面推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航掌舵、指明方向。

图片

黄河小浪底水库、陆浑水库和故县水库泄洪后,在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黄河与伊洛河交汇处出现了一半是泥沙、一半是清流的奇特景观   段万卿 摄
大河上下,追新逐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水资源成为沿黄9省区最大的刚性约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协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大河安——

平波九曲安澜歌

黄河宁,天下平。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黄河安澜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黄河流域的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保障了伏秋大汛岁岁安澜。2019年以来,黄河干流发生14场编号洪水。各级水利部门挺膺担当、积极应对,成功战胜每一次洪水过程。

这份安澜,得益于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的日益完善。新时代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的标志性重大工程——古贤水利枢纽工程高标准推进,龙羊峡、刘家峡、小浪底等水利枢纽工程充分发挥效益,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建设有序进行,黄河下游1371公里标准化堤防全面建成……沿黄9省区省级水网建设规划印发实施,流域干支流统防统治,联网、补网、强链,各层级水网协同融合发展。

图片

2021年10月2日,为应对秋汛,黄河小浪底开闸泄洪 段万卿 摄

这份安澜,得益于现代化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的加快推进。水利部坚持“预”字当先、关口前移、防线外推,加快构建由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目前小浪底库区3部测雨雷达已成功组网试运行。数字孪生黄河建设在应用中不断升级完善,安装了操作系统的“智能石头”承担了为河道工程险情预警的重任;虚拟的数字孪生黄河进行洪水演进与防御的模拟推演;数字化网络串联起一系列数据孤岛,定制黄河中下游水旱灾害防御数字化场景……黄河流域洪水预报精准度进一步提高。
这份安澜,得益于抓住水沙调控这个“牛鼻子”。黄河流域水沙调节机制不断健全,形成了以干流的小浪底等骨干水利枢纽为主体,以干流的万家寨等水库及支流的陆浑等控制性水库为补充的工程体系,以及由水沙监测、水沙预报和水库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等组成的非工程体系,全流域水沙调控整体合力显著增强。水利部持续实施调水调沙,截至2024年汛前,小浪底水利枢纽已累计拦截泥沙约34.21亿立方米,黄河下游主河槽最小过流能力增至5000立方米每秒左右。

大河美——

长河复苏聚华彩

8月12日,母亲河再传喜讯,随着2023—2024年度黄河水量调度工作圆满收官,黄河实现自1999年以来连续25年不断流。

水流是永葆河流生机活力的根基,而成就“奔流到海”壮美景象的是“绣花”般的水量调度。水利部全面落实黄河保护法和黄河水量调度条例,坚持“四水四定”原则,发挥流域引调水工程作用,科学配置干支流水资源。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对黄河流域水量调度再升级,从干流部分河段扩展到全干流和重要支流,建成了世界上延伸距离最长、辐射范围最广的现代化水量调度管理系统。近5年,黄河干流累计供水1251亿立方米以上,充分保障了沿黄地区用水需求。

大保护是大发展的前提。水利部党组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思路,充分考虑上中下游的差异,突出黄河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看水源涵养。作为黄河发源地,青海省黄河多年平均出境水量达264.3亿立方米,贡献了黄河总水量的近一半,“中华水塔”坚固丰沛。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实施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修复治理面积11.23万公顷,水源涵养功能稳步增强。2023年,黄河上游来水量达到335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来水量增加了10%左右。
看水土保持。2019年以来,黄河沿线9省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万平方千米,综合整治坡耕地461.8万亩,新建淤地坝和拦沙坝2627座,水土流失实现面积强度“双下降”,水土保持率、减少入黄泥沙量实现“双增加”,黄土高原主色调由“黄”变“绿”。四川省推进黄河干流堤岸侵蚀治理,黄河四川段的含沙量从10年前的每立方米1.4千克减少到现在的每立方米0.3千克。

看生态修复。“塞外明珠”重现光彩,河口湿地万鸟云集。近年来,黄河向乌梁素海、华北地下水超采区、河口三角洲等地区补水105亿立方米,乌梁素海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整体Ⅴ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从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山西加大对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的治理力度,通过生态补水、河道整治、雨污分流等措施推进“一泓清水入黄河”。

图片

航拍黄河三角洲   梅涛 摄
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从三江之源到渤海之滨,全流域可观、可感、可知的生态之变,是黄河之变中最直观、最明显、最生动的变化,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系统治理、协同耦合的鲜活体现。

大河新——

奔腾万里新潮涌

大河两岸,高质量发展亮点频出。大浪淘沙,新动能新活力释放激发。
新时代新征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站在了更高起点上。
顶层设计向“远”谋篇布局。《BG体育》《BG体育》等一系列规划制定出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中水利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建成。2023年4月1日,我国第二部流域法律——《BG体育》正式施行,沿黄地区先后出台相关配套法律法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
制度创新以“活”增添动能。黄河全流域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充分发挥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作用,7.7万名省市县乡四级河湖长、35.6万名村级河湖长(巡河员、护河员)共建共治,实现河湖管护链条全覆盖。“两手发力”持续深化,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立健全,黄河流域水权交易平台上线试运行,一批“节水贷”落地,宁夏、陕西推出水土保持碳汇产品交易,山东推出“黄河保护贷”“防洪减灾贷”“水生态保护贷”等;山西出台5个金融支持水利的实施意见,2023年全省水利建设投资中非财政资本占比超过一半。
产业升级以“水”重塑格局。沿黄各地坚决落实“四水四定”,推进产业全面绿色发展;建立健全覆盖全流域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的取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合理配置区域行业用水,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当地政绩考核范围,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截至2023年底,沿黄除四川外的8省区万元区域生产总值用水量39.2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11.9立方米(当年价),分别比2019年下降了18.8%、35.5%,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用水单位实现计划用水管理全覆盖。
深化改革以“新”劈波斩浪。黄河流域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黄河流域开放新格局加速构建;现代化水网建设良好开局,引汉济渭一期工程通水,山东、宁夏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高标准推进,黄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体系不断完善;全流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探索,青海与甘肃等黄河沿线上下游地区签订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内蒙古累计完成4666万亩农田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现供水有方、用水有度。
现代科技以“智”数字赋能。黄河流域“坝岸卫士”应用在100多道堤坝,全天候实时监测预警工情险情;在线光电测沙仪实测最大含沙量突破900千克每立方米大关;全国首个“东数西算”枢纽水利算力新基建在黄河流域投入运行……进入数字时代,黄河从传统治理走向现代化、智慧化、智能化治理。
行走在黄河两岸,高质量发展的缕缕新风扑面而来。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再强调、再部署、再推动,一系列政策调整、改革举措落地落实。从顶层设计到中观布局,再到基层实践,环环相扣,递进发力,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歌声嘹亮。

大河和——

两岸人家幸福长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水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领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自从用上智能灌溉,成本少了,效率高了,我这5000亩地,浇一次地能省10万元。”看着田里即将丰收的麦田,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韩集镇的种粮大户王立浩脸上笑开了花,位山灌区智能灌溉系统帮助他省工、省水、多赚钱。
“我们现在喝的水和城里一样,旱季不缺水,雨季水不浑。”陕西省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李家沟村村民赵安民受益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身处塬上也能和城区居民用水同网、同质,从“有水喝”升级为“喝好水”。
“以前靠放牛羊,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来看黄河源头的人多了,民宿生意好得很!”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尖扎滩乡来玉村的村民冷措吉,把自己房子改造成了民宿,别具特色的藏式民宿倒映在清澈碧绿的黄河水中。

朴实的话语,道出群众的心声与现状;灿烂的笑脸,映出生活的甜蜜与幸福。

图片

山东高青黄河蝎子湾岸边农田 张琼琼 摄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嘱托语重心长。5年来,贫困人口相对集中的黄河流域、占全国人口近三成的黄河儿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全国人民同步迈进小康社会。“治黄必须治岸,治岸必须治滩”,昔日的黄河滩嬗变为“幸福滩”“金银滩”。
5年来,一个个水源工程拔地而起,一条条输水管道穿山越岭,黄河沿线百姓饮水保障基础不断夯实。2023年沿黄9省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3.4%,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62%,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024年,沿黄9省区相继发布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饮水安全保障持续升级。
5年来,沿黄9省区528处大中型灌区实施现代化改造,新增恢复改善灌溉面积4500多万亩;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和数字孪生灌区建设,节水灌溉技术广泛应用,筑牢“沿黄大粮仓”水利根基。
人民幸福与否,决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效。建设幸福黄河,“河”与“民”双向奔赴,共同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幸福图景。

大河蕴——

文化根脉底蕴深

江河是文明的摇篮,水脉连通文脉。
九曲黄河,百折不挠,奔腾向前,鲜明的个性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黄河是一条自然之河,更是一条蕴含着丰富文化与伦理价值的文明之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5年来,黄河流域深入推进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挖掘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

当保护与传承协同,黄河故事在这里传唱。黄河文化纳入校园课程,黄河研学活动如雨后春笋,母亲河的伟大和坚忍在青少年心中扎根;“黄河号子”“河曲河灯会”等黄河文化符号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走进社区,黄河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历史文脉在守正中传承。

图片

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西北综勘黄河老腔艺术团的艺人们正在排练演出剧目 牛纲 摄

当历史与现代辉映,黄河精神在这里闪光。四川创新提出“河源文化”,全面梳理四川黄河流域文化资源2100多处,把黄河文化融入现代旅游;山西省打造以汾河文化遗产带、沁河文化遗产带、太行文化关联带为牵引的黄河文化空间纽带,高标准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河南提出把“天下黄河”打造成全球著名文化标识,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在创新中承接。

当工程与文化融合,黄河记忆在这里沉淀,与时俱进的水文化在这里升华。正在建设中的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在工程设计阶段就注入文化内容,明确提出建设成为文化标杆工程,积极推动工程建设与黄河历史文化有机融合;宁夏为引黄古灌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立法,古老灌溉工程承载着历代治水先贤的治水智慧,千秋流润惠泽至今;黄委已在全河建成治河工程与黄河文化有机融合案例、黄河文化展示点等200余处,文明内涵在延续中升华。

图片

黄河孟津县大柿树段的壮观景象 段万卿 摄

今天的黄河,千帆竞发,百舸争流。2024年9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兰州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殷殷嘱托记心间,不负期望再出发。水利系统将牢记“国之大者”,以更高政治站位和更强战略定力扛牢水利责任,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谋深谋细谋实水利贯彻落实措施,为开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局面贡献水利力量!


|来源:中国水利报